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资讯

陕西构筑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屏障

2014-04-02 14:47:54   来源:消防总队   作者:谢景荣 吴永胜  阅读:次   【 打印本页 】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50多万,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咸新区。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陕西也是旅游大省,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其中古建筑6702处,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处,即西安、延安、榆林、韩城、咸阳和汉中;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处,为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处,为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宁强县青木川镇、柞水县凤凰镇、神木县高家堡镇、旬阳县蜀河镇、石泉县熨斗镇、澄城县尧头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为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较大的名镇有宁强县青木川镇、柞水县凤凰古镇,名村有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青木川古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因著名作家叶广芩所著《青木川》一书被人们所知晓,因《一代枭雄》电视剧的热播被世人所熟知。古镇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古建筑房屋260余间,现存有魏氏新老宅、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清代和民国建筑等,是古时三省边贸集散地,文化、教育、经济重镇。凤凰古镇位于座落在社川河、皂河沟、水滴沟三河出口交汇处。背靠大梁山,面向凤凰山,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以四合院为主、古建筑大体沿袭徽派建筑风格。党家村距韩城市城区9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20户人家,1400余人。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有村有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党家村防火安全屏障完善,四合院之间的各种巷道,多以砖砌山墙与青瓦屋面形成耐火屏障,巷道内裸露的可燃物构件较少,客观上起着防火间距作用。党家村建村至现在,120多座砖木结构四合院从未自然发生过火灾。村子巧妙设计避难路线,以上、下巷为日常通行干道,考虑了兵匪战乱时应避难的主要通道,特别是上巷,利用砖砌护栏的石铺道路与泌阳堡(避难专用寨)相连,各户由四合院住宅进入支巷,再由支巷汇入主干道,再逃往泌阳堡临时避难,一般行走路程仅5分钟左右。

 

  由于历史和建筑构造等原因,一些名镇名村和古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风险大。尤其是一些古建所处地理位置偏僻,消防水源缺乏,一旦失火,束手无策。在这方面,陕西省陕西也有过深刻的教训。1992年,华山北峰镇岳宫大殿火灾,2000年和2001年,佳县白云山的白云观三次失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近年来,陕西省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住建、文物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名城名镇名村和古建筑消防安全环境。连续16年来,陕西省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建筑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确保了历史文化遗产消防安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夯实“三个”责任,突出解决“谁来抓、谁来做”的问题

 

  以夯实“三个责任”为切入点,突出解决“谁来抓、谁来做”的问题,为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夯实消防安全的“主管”责任。省政府每年与各市政府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对消防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消防设施、消防水源以及消防车辆装备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任务,打牢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消防安全基础。为了确保名镇名村消防安全,当地消防支队、大队和住建、文物等部门从消防安全设施和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措施。省公安厅、文物局、宗教事务局于2003年出台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2012年,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全省文博单位消防安全的20项重点工作及应建立的15项管理制度,层层落实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建消防安全的主管责任。秦陵博物院、碑林博物院等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比较规范、操作性强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2013年,宁强县政府制定了《关于青木川古镇消防工作建设的方案》,在镇总体规划中制定消防专篇内容。柞水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柞水县乾佑镇等十三个镇消防规划的通知》,切实解决古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诸多问题。二是夯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为便于考核、评估,各级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每年逐级签订《文物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并制定了《消防安全责任书检查表》,将检查、考核分解成20个子项内容。各文物古建单位再层层分解,将消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了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年终总结评比时,根据落实情况实施奖惩。西安碑林博物馆安全委员会成员坚持每月和重大节日前对馆区和临街商用房进行全面检查,在月目标任务考评会上,通报监控报警和安全检查、落实巡更制度情况。三是夯实消防部门的“监督”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名镇名村和古建单位的消防监督工作,我们将县级以上重点保护的古建单位全部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将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和部分规模较大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由支队直接监管,县级和其他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由所辖大队监管。各级消防部门对古建单位经常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春节、庙会等特殊时期,更是反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有效防止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坚持“三防”措施,突出解决“如何防、如何救”的问题

 

 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狠抓“人防、技防、群防”的“三防”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立足自防自救,落实“人防”措施。省文物局以《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出台实施为契机,督促各文物古建单位不断完善消防安全制度,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从执行的情况看,古建单位基本能够坚持每日由保卫部门进行一次巡查,每月由单位领导带队进行一次大检查。各古建单位普遍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僧人救火队等组织,经常开展灭火演练,提高自救水平。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外来僧人到法门寺的第一课是消防安全课,第一件事就是被吸收为救火队成员,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救火演练。兵马俑博物馆每年进行两次大型演练,并邀请辖区消防中队一并参加联合演练。经过汉中市和宁强县共同努力,在青木川古镇建成了有6名消防员,2台消防车,1辆巡逻车,1辆四轮高压细水雾摩托车的古镇消防分队,距街道便利取水的河道设置取水平台,并规划利用自来水供水系统,建立1个500立方米的储水池,沿街道建设公共消火栓,对街道不能承重的街道加固,拆除了无用障碍物,使每栋建筑都能从两个方向接近灭火。柞水县政府向古镇沿街商铺每户统一配发、更新4公斤灭火器1个,共计100个,配发35公斤推车干粉灭火器10台,当地派出所设计制作防火警示标志、在各个景点、饭店张贴。党家村在现有的建筑和道路基础上于2013年底对全村电器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增设了室外消火栓,加设了消防水池,配备了灭火器材。西安碑林博物馆先后投入950万元,用于馆区技防和消防设施,购置移动式微型消防车,提升一线安保人员福利待遇,配备防护服和训练服等。二是运用先进科技,提高“技防”水平。从2003年来,省公安厅和省文物局联手推动火灾报警系统安装行动,对县级以上重点保护的1000余处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和文物陈列馆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仅此一项,省政府直接投入了1000多万元,市、县政府也投入了上千万元。2006-2007年间,省政府投资对14个重大古建项目消防设施进行了增补改建。其中,对西岳庙投入320万元,铺设消防管道3000多米,建成400立方米的储水池一座,消火栓28个,移动式水炮4台,消防变电站一座。近年来,全省每年用于古建消防安全技防措施的投入均在千万元以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建和改造,县级以上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均已安装了火灾报警系统,80%的古建单位解决了消防用水问题。三是坚持宣传先行,打造“群防”群治网络。我们坚持宣传先行,把对游客的消防宣传教育,列为古建防火的重要环节,倾力打造群防群治网络。首先从导游入手,要求导游必须做到会讲防火知识、会用灭火设施、会组织人员应急疏散,导游带团进入景区时,先要讲解消防安全要求。其次是增设消防安全标牌,在景区显要位置设立大型消防安全警示牌,在重点位置大量设置小型警示牌,随时随处提醒游人注意消防安全。西安碑林博物馆坚持内保中队“保消合一”训练和培训,在内部局域网、汉唐网等媒体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并举办消防安全趣味运动会,全馆200余人参与,提高员工灭火疏散逃生能力。

 

  强化“三项整治”,突出解决完善消防设施等老大难问题

 

  在解决名镇名村和古建筑火灾隐患的过程中,采取“管理问题专项整治、普遍问题重点整治、老大难问题铁拳整治”的“三项整治”措施,使名镇名村和古建筑消防安全环境大为改善。一是专项整治管理问题。近五年中,全省消防、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三次历史文化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检查了各单位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用火用电用气用油安全以及灭火应急准备情况。柞水县消防大队已提请县政府成立凤凰古镇专职消防队,并配备消防车辆装备、器材,解决现役队站距离较远,古镇又无扑救队伍的问题。二是重点整治普遍性隐患。对于古镇和一些古建筑单位普遍存在、带有共性的火灾隐患,如在室内点烛烧香、生火做饭、乱拉电线、灭火器材和水源缺乏等问题,集中精力,重点整治。对经济条件较差且没有旅游收入的单位,积极与文物部门协调,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直接争取火灾隐患专项整改资金,促使隐患尽快整改。自2003年以来,督促党家村等名村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类经营商铺集中设置在主景区外,对在重要建筑中居住的村户迁搬到新村,将村路面重新铺设,增设了室外消火栓。制定了消防安全制度和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组织一次灭火和疏散逃生演练,根据季节特点召开消防安全分析会,成立了党家村义务消防队,开展防火检查和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三是强力整治重大隐患。由于历史原因,过去陕西个别古建筑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治理难度很大。对这类问题坚持原则,顶住压力,严格执法,铁拳整治,同时将其列入政府挂牌督办项目,多管齐下,誓除隐患。西安市城隍庙地处繁华地段,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进驻商户数百家,每日往来数万人,古建筑群内无消防水源、无防火分区、无火灾报警灭火系统,且存在动用明火、乱拉乱接电线、随意堵塞消防车通道等问题。2002年,西安市政府将其列为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3次组织召开隐患整改协调会,责令限期改正。城隍庙管理部门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整改火灾隐患,但存在的问题仍屡治屡犯。2005年,西安市政府下决心将所有商户全部迁出,恢复古建原貌。尽管数百商户抵触情绪非常严重,但公安、消防、文物、工商等部门反复宣讲政策、说明利害,做通了群众工作,所有商户顺利迁出,这一重大火灾隐患彻底根除。

 

 建立“三个机制”,突出解决古建修缮开发的消防安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力度,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及时“跟”进消防措施,突出解决古建修缮开发时的消防安全问题。一是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省、市、县三级消防部门与当地住建和文物部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互通古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对需要修缮、开发的古建筑项目,消防部门在第一时间就能获息,便能够立即向承建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修缮、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一并考虑消防安全要求,避免了花冤枉钱和走弯路。二是建立了消防安全优先机制。在古建筑恢复原貌和保护修缮中,建立了消防安全优先机制。即:原有建筑遗留的消防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增补建筑消防安全方案优先设计,整体消防安全设施优先建设。华山脚下的西岳庙古建群规模较大,年久失修,在重修时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准备大量使用木材,消防部门及时将此问题反映到省政府,省政府明确指出消防安全问题必须优先考虑,可用钢筋混凝土替代木材,外表仿造成木质结构,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三是建立了跟踪指导机制。在古建筑和其他一些文物古迹的旅游开发中,建立了严密的跟踪指导机制。从旅游开发的论证、立项、建设直至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消防部门都要建立监督台帐和专门档案,坚持跟踪指导,不让消防安全问题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削弱。历时3年多建设的汉阳陵陵园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我国遵照国际准则和通行办法建造的第一个全地下遗址保护展示厅。在该陵园外藏坑开发初始阶段,消防部门就主动介入,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引起了开发领导小组的高度关注,将消防安全一并设计建设。在最终建成的6500平方米的展示厅内,充分考虑了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了自动报警、自动喷水、气体灭火、室内消火栓等系统;采用智能型总线系统,全方位监视报警;并打破常规用防火玻璃作防火墙,玻璃地面加设防滑材料。2006年建成开放后,其超前、先进的消防设计深为业内人士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