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 消防艺苑

消防署与“火烛鬼”

2015-02-09 09:36:48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丁宇  阅读:次   【 打印本页 】

民国广州汉民区义勇消防队

解放初的消防队员

清末广州的消防队

消防装备

外国人从长堤码头给广州运来第一套消防设备

老城纪事

今日文明路47号,29余米高的旧广州消防总署大楼,曾参照当时英国消防楼的设计筹建,如今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它诉说着一段段为了“让老广们有安全感”的城市消防史——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安组接管原民国广州市警察局消防署,在文明路47号(即民国初年广州市首次设立的消防署旧址)成立“广州市公安局消防大队”。

1、文明路47号

据老消防队员蔡益华回忆,当时广州有消防队员121人,消防车10辆,拖拉泵2台,手抬泵3台,设有瞭望班,由9名战士24小时在瞭望塔上昼夜轮流值守。塔顶四面通透,狂风劲吹,每到寒冬黑夜,值班战士身裹军大衣,脚蹬棉鞋仍冻得跺脚直跳,还得睁大眼睛提高警惕,毫不放松四面八方可能出现的火情;一到夏天,这里又变成空中火炉,酷热难耐,汗流浃背。消防战士不问春夏秋冬,坚守岗位,全靠一个望远镜练就金睛火眼,哪怕在茫茫黑夜,也能及时发现险情。陪伴值班战士的,只有一个小闹钟和一部电话机。“有时候,战士们寂寞得受不了,就自己跟自己说话,然后看一看广州这个正在慢慢长高的城市。”蔡益华如是说,这儿后来改成越秀消防中队。

随着广州城发展变化,文明路47号消防队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这座总高29米的旧广州消防总署大楼,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部民国活历史。

2、两代“火烛鬼”

广东及广州的火情和消防历史可追根溯源至清末年间。道光二年(1822)九月十八日,“广州城外西关大火,三昼夜始熄,毁民舍数千,男女民夷,焚死百余……”。城外西关当时是广州繁华之地,店铺林立,“十三行”商人的大本营就位于此。被焚毁的商铺中包括洋行十一家,“各洋夷馆与夷人货物,计银约值四千余万两,俱为煨烬”。大火过后,“洋银熔化,白花花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两里地之遥。”这场大火灾致使中外商人损失惨重,商务活动无以为继。北京朝廷非常重视,责令粤地官员“严厉查办延烧洋行夷馆之事,从速恢复经商活动。”

广东的秋冬季节,火灾频发。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二月,“东莞石龙镇新街演戏失火,焚男女四百人。”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南海县“城南大火,跨城延烧铺屋无数”。据粗略统计,自道光元年至宣统三年间(1821-1911),广东共发生火灾281起左右,这仅仅是有文献记载且损失较为严重的火患,其中广州府有231起,占全省火灾总数的82%以上。其余发生在道光朝13起、咸丰朝6起、同治朝4起、光绪朝205起、宣统朝3起。火情记录表明,社会火灾发生频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设立“救火队”(即今天的消防队),地点就设在文明路49号附近。老消防员邹栋才父子两代都是救火队员,据邹老忆及,清代广州坊间把火警叫做“火烛”,亦有人把消防员叫做“火烛鬼”(直到今天,香港电视剧中仍沿用此一叫法)。军队编制,编号为“军六槛”,救火队员身穿兵服,胸前背后都写有一个“勇”字(“兵勇”之简称),每天清晨5点,队员闻鸡起舞,跑步锻炼体能。救火队的头目骑着高头大马跑在前面,步调视心情而定,时慢时快,苦了后面跟着跑的队员。他们多从三府前(今海珠南路)出发,取道惠福路、文明路,拐弯转上越秀中路又至大东门,然后沿中山路跑到西门口,最后由大德路返回。途中,每个队员都要手拿一件灭火工具以增加荷重,对体能锻炼颇有裨益。不过当时灭火器材有限,通讯亦不发达,万一此时某地发生火灾,就得等他们回来才能出队救火,此乃弊端之一。

出队救火是头等大事,同样是头目骑马跑在前面,身后跟着十几个队员,其中由四、五人推动“火烛车”,一名小兵吹号示警,其余担着水枪、斧头、钢铲等灭火工具随后。那时的老百姓一闻号警都会跑出来围观,小孩子随队叫喊嬉闹。最早期的“火烛车”只是一台水泵,没有动力驱动,由马拉或人拖,一到起火地点,就近找到水塘或水井(过去的广州,农田水塘、水井遍布)把帆布喉插入水中,然后4人合力压泵,水柱可射至两层楼高。吹号报警开路的队员,多会选择年轻精灵的人担任,邹老的父亲初入行时才十几岁,当了吹号兵。

晚清以后,消防队归属警局巡警署,队员们改穿统一消防着装:大成蓝唐装,胸前书有“警察消防”四个大字,土布绑腿,黑色布鞋,头戴 “捉贼帽”(民间俗称,亦即警察戴的斗笠)。救火队员若犯错,视情节轻重施以鞭刑;鞭子有长粗、短细等十几种不同规格,重则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轻则衣服破裂鞭痕累累,很有阻吓力。“现在这些鞭子早就找不到了。直到民国陈墨香任职以前,广州消防情况大致如此。”邹老总结说道。

3、“奔驰”灭火车

民国期间,广州火情同样严峻,据《民国十七年广州市政报告条刊》记载,“查消防事业,原为市民筹备火险之保障,亦为地方维持秩序之安全,故凡都市愈冲繁,则消防之设置愈完备,诚以事势所关,为容忍置也,本市地面辽阔,户口毗连,为筹防火险事宜,前经开办消防队警,以资救护,惟以消防总所,久未建成,徒使训练瞭望诸端,未能彻底改善。”

另据《广州史志》记载,1924年民国广州当局决定建立消防总局,陈墨香从英国留学归来,上任消防总署署长后,邀请美国设计师伯捷设计“广州市中央消防总所”,惟因经费不敷,工程拖了4年,直到1927年才告完成。查尔斯·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1874~1933)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02年来华,是20世纪初广州最知名的建筑师。广州消防总署大楼参照当时英国消防楼的设计筹建,为西方古典罗马柱式构造建筑,下层为泵水房,停放泵水消防车,旁边建有马房,后院还特别挖有一个用来储水的鱼塘。新建的消防局瞭望台高29.52米,一度是广州市最高的建筑之一,见证了广州消防80多年的历史。大楼顶层是一个阁楼式瞭望岗,瞭望员可清楚鸟瞰广州全景,一旦观察到火情,就会拉铃示警,又通过竹筒向下面的人通报火灾地点,有经验的瞭望员甚至可以精确说出内街小巷的具体位置,其功效犹如消防雷达。

陈墨香引用国外先进的消防理论为施政依据,为广州添置了大量先进消防装备,消防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消防当局从国外引进了的消防设备中,有机动救火机、运输车、救护车等,其中有从德国首批购进的“奔驰”灭火车,后多在使用过程中毁损。广州第一艘消防船“景华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舰上配有45支水炮,停靠在海珠桥脚的珠江河畔,后于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被炸坏。截至1949年,广州消防建有七个消防队,总人数达到99人,消防车保有量为3台。除了装备上的发展,当时广州制定的《救护火警规则》和《消防警察服务守则》,还详细规范了火灾发生时,消防警察的责任和扑救火灾中应予遵守的事项。

4、救“夜火”记

《广州民国日报》曾有“清平东街救夜火记”的报道:“1939年8月29日晚间10时许,广州九区正署辖区内清平东街十三号东昌火水(煤油)店,突发火警。因该处未辟马路,街道狭隘,故瞬息之间,焚去铺户二十余所,至深夜一时五十分,火势始灭。”后又作追踪报道:“起火原因系该街东昌火水店,代理火油,年内存有火油、火酒、电油等燃料甚多。是晚该店伙伴,将原罐之火油凿开小孔,汲取火水,另图厚利。然于每罐已开穿之小孔上,须焚锡钎以塞之。因此火油为滚锡所灼,火势起,全罐爆裂。”报道还对消防救火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晚10时起火,段警闻状,即用电话分报公安局消防所及长堤慈善救火会,消防总所所长陈墨香,及慈善救火会队长江培,即行驾驶救火机驰至,分头开水喉喷射。消防总所之救火机,则在沙基中马路路口,亦开水喉两条,分搭于菜栏街,同生泰店及信和店之间,喷射蓑衣街、菜栏街之火区。此时火势非常猛烈,盖因火水烧着,迂水散开。分射各方,又因该处店户建筑坚固,消防队不能用疏通之法,以绝火路,幸黄沙河南之消防分所,慈善救火会黄沙分会消防第二分所,黄沙七约救火队等均将救火机驶至,在菜栏巷、菜栏尾街、后西街等处,分头喷射,各喉将火区四面包围。适值时晚,天气晴和,无风以助火势。不然,或罹至更大之损失。”

5、德国救火机

民国时期的消防队不但救火,还参与救灾工作。根据民国《消防指南》记载:“1942年7月,本市竟夕暴雨,未曾积停,以致低洼街道竟成泽国,电线为水所湿,随处拽火。各铺年久失修者更多倾塌,因而塌屋伤人拽电呼救之声充塞市内,诚为空前未见之风雨巨灾也。”又再报道:“当时灾情甚为严重,本市各警局辖内街道,多有被浸及塌屋伤毙人命事情。督率长警会同消防队暨救火会分别派艇施救灾民。查大东分局辖内钱路头惠老院有老人千余名留居,以水势过急,瞬即将门封闭。欲逃不得,纷纷攀登瓦面,奈年老力衰,未及登上即坠下,遂被溺毙。经消防队及救火会驱艇彻夜施救,截至次日下午,获救者仅三、四百人,一律送往大东分局安置。分局集警察还把旧衣交给各老人穿上,同时派人煮粥及将御寒物品送给老人。”《消防指南》后来对水灾全过程总结记载道:“最深之处首以东北郊外之钱路头,及大东门之北横街、越秀坊、小东门、芒果树街、徐家巷、惠福路等处。当暴雨最剧时,钱路头马路水深竟达丈余,其余各街五六尺不等。居民临时以床板浮于水面,其凄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在《消防指南》中,又再次提到了陈墨香:“消防队长陈墨香暨本会各委员彻夜施救,竟夕未眠休息。而各大善堂以灾情奇重,煮粥及携带药品纷往施救。同时在各院内拨出地方收容灾民,极为忙碌。”

《广州民国日报》于民国18年(1929)2月1日以“广州救火会试验新机”为题报道说:“广州慈善救火会,自本届执监委员会就职后,即积极发展。该会原有各机,虽颇齐备,其中间有因日久不能耐用而射力亦有未足,故该会委员拟添轻便小机一架,扩充消防机器。但此项机车,须加选择。日前适石龙消防所向沙面德国鲁麟洋行订购救火机一辆,价钱港银一千八百元,该机业已运到,各委员拟乘时将该机试验,如果适合,亦可照价再购一架。特于昨三十日,知会黄沙分会,驶该会轻便小机来,与新机比试。午后一时由该会委员陈铁香及队长江培,偕同各委员队员牵机出门试验。该机全身油作红色,轻便异常,虽内街小巷,遇有火警,亦可驶入射放,及以六十尺喉试之,力极猛,水一到管即喷射而出,高达十余丈,且该机能用四喉,较之黄沙分会原有之机泵力实超出三十尺以外,各委员遂认为合用,直试至两三点钟始完毕。路人围观者,约有二百余人云。”

解放后,新的消防体系随之建立,消防中队由初期的7个区队增加到21个,义务消防队增加到4000余支,广州消防为祖国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