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0-10-21 08:39:48   来源: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   作者:王巍  阅读:次   【 打印本页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旅游、繁荣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其发生火灾风险较高的缺陷日益明显。本文以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刨析当前街区存在的火灾危险性,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要求,采用城市用地性质和功能、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价值、人流热力程度等方面的火灾风险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该街区的火灾危险性,并提出提升当前街区消防安全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消防;历史文化街区;风险评价;保护与发展

1引言

    2014年1月25日,贵州镇远报京乡报京大寨这个有300多年历史,我国保存最好的侗寨之一发生火灾,据初步统计,470余户人家中有290余户受灾,涉及房屋100余栋;2014年1月11日,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总受灾户数335户,其中: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拆除房屋屋顶50栋;2013年8月5日,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江口村4组、5组所在团寨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共造成58户、248名村民房屋被烧毁,70多户中有58户木质房屋被毁。对历史文化街区,根据新时期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一套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2研究背景

2.1提升历史街区消防安全水平的紧迫性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的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面积一般在1公顷以上,拥有大量的历史文件建筑,其核心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占比达60%以上,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层次,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空间。由于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而且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城市重要的历史格局和历史环境,原生的生活场景得以再现,在空间上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形成了人们可以深入体验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所,成为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空间,是一座鲜活的城市发展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然而,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建设历史久远,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较低、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大多都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火灾事故频发,其面临的消防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如何优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降低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风险变得尤为紧迫。

2.2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形势的特殊性

    历史文化街区一般都位于城市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建筑质量比较差,耐火等级低,改造难度非常大。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要求,历史文化街区要严格保护历史风貌,维持整体空间尺度,并应保待重要眺望点视线所及范围的建筑物外观界面及相应建筑物的用地边界完整,保护要求很高,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只能保留原状;建筑防火措施的落实、消防设施的设置在历史街区中很难落实,造成了历史街区内火灾隐患长期存在的尴尬局面;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街区内商业经营的蓬勃发展,街区内建筑加建、扩建、挤占消防车通道现象普遍,建筑密度不断增高,人员密度激、用火用电用气量大幅度增加,造成街区内火灾荷载增大,火灾危险性加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满足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降低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风险,是当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3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火灾风险分析

3.1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安市明清长安城内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中面积最大、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核心保护区范围东至社会路,西至洒金桥,南临西大街,北至莲湖路,面积约73.4公顷;其建设控制区东至北大街,西至西安城墙,南至西大街,北到莲湖路,面积约224公顷。该历史文化街区内有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和都城隍庙等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6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明清街巷院落格局与肌理,是西安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在唐长安城的皇城范围内,现在北院门街区的街巷和建筑格局大致形成于明代,是明清长安城的城市中心地带,明至清由于历史原因这里逐步形成回民聚居区,其间修建了大学习巷、化觉巷清真寺等清真寺,数万回民环寺而居,逐渐形成了以西安小吃、文旅产品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商业氛围非常浓厚,以其独特的民俗特色闻名于世。

  

3.2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原因分析

    分析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2016-2018年间发生的47起火灾。从火灾发生原因来看主要包括油锅起火、电气设备故障、电气线路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吸烟、遗留火种等,其中电气火灾起数占比为34%,其次为电气线路故障、遗留火种和油锅起火,分别占火灾起数17%,电气火灾和油锅起火是该区域的主要火灾原因。

    以起火事件总体分布与该街区内人员密度分布图、建筑密度分布图、人流热力图对照,我们可以看出,人员密度大、建筑密度大、人力热度高、用火量大、用电负荷高的区域火灾起数多;从火灾发生地域来看,文化保护价值高的核心保护区由于人员密集、建筑密度大、古建筑多、建筑耐火等级低等因素火灾起数较其他区域多;商业开发较好的地域火灾发生起数高于居住等区域。从火灾原因分析来看,该街区火灾发生几率与街区用地性质及使用功能、人员密度、人流热度、建筑密度等因素有很大关联性。

                      


3.3北院门历史文件街区火灾隐患分析

3.3.1建设年代较早,建筑耐火等级较低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大都建设较早,其中鼓楼、化觉巷清真寺等国家级文保单位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他文保大都为清代以前建筑,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其他建筑多为砖木、砖混结构,都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民宅建筑由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因建设管控较严,无法新建,大多都是多次加盖,建筑结构不合理,建筑耐火等级低。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建筑大约70%为三级、四级耐火等级;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区相对具备建筑改造条件,建筑翻建、维修率相对较高,建筑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隔、消防车通道、消防设施等较核心保护区条件好,建筑大约50%为为三级、四级耐火等级。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安市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工作,尤其是1997年中国政府与挪威联合政府合作,启动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大大改善了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质量,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产权、民俗等原因,整体街区建筑耐火等级较低,火灾风险较大。从文化价值分布来看,文化价值越高的区域,由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因,建筑耐火等级越低,建筑改造控制越严格,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提升越困难,火灾危险性越大。

   

 

3.3.2商业集中经营地区店铺密集,用火用气量大,火灾发生几率高

    由于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年代较早,长期形成的民族特色美食使该地区目前小吃美食闻名全国,沿街大都是餐饮商铺,烧烤店铺数量较大,用火、用气量大。街区早期经营主要用煤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煤改洁后由于各种原因天然气未进入街区,街区现阶段基本上全部改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和甲醇作为燃料,液化石油气罐等易燃易爆物品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火灾隐患较大。现阶段,店铺越密集的经营区域,用火用气量越大,火灾风险越高。

3.3.3人口密度大,用电不规范问题突出,火灾隐患大

    该街区居住人口密度大,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市建设最早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很大。根据相关人口统计数据,建设控制范围内,人口密度大约在每公顷300人以上,而其核心保护区内大约60公顷的居住用地上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公顷500人以上。煤改洁实施后大量住户取暖、做饭改为用电,用电负荷非常大,加之存在部分电气线路老化、用电不规范等原因,电气火灾发生风险很大;再次该街区内交通不变,主要交通工具以电动自行车为主,存在电动车缺乏停放、集中充电场地,电动车火灾隐患很大。人口密度越高的区域,用电负荷越高,火灾风险越大。

 3.3.4建设密度高,建筑防火分隔难以实现,街巷道路狭窄,消防车通道不畅

由于历史原因,北院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为54公顷,占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的25%,该街区民宅建设形式基本上是满铺院子进行建设,大部分院落建筑密度达90%以上;相邻建筑基本上都是接建,部分街区内除了街巷道路都被建满,甚至有挤占街区道路的情形。该区域近代建设的住宅小区多为多层建筑,建设密度大都在40%左右,其他商业类建筑密度大都在60%左右,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平均建筑密度达50%以上,基本没有防火分隔。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将很难控制,很容易发生连片火灾。建筑密度越高的区域火灾荷载越大,防火分隔越难以实现,火灾风险越高。

    回坊地区道路系统以背街小巷为主,虽然路网密度较高,但是道路宽度过窄,建筑物与道路之间基本没有退距,普通消防车只能到达回坊外围城市道路,微型消防车也只能到达主要街巷,回坊内一半以上建筑消防车不能到达,一旦发生火灾,将很难实施有效的灭火救援。建筑密度越高的区域,消防车道越难以大道通行要求,灭火救援难度越大。

  

3.3.5人流热力程度高,紧急条件下疏散条件较差

    该街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其本地常驻人口密度较大,同时其人流热力程度较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该街区非节假日日均人流量达到10万人次,节假日的日均人流量逼近30万人次,尤其在经营繁荣的北院门等区域在节假日高峰期,管理部门都需要采取人流管控、扎人墙等方式,才能保障街区客流高峰时的安全。人口密度越大、人流热力程度越高的区域,街区越不具备紧急避难条件,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风险较大。

3.3.6街区内装修施工频繁,施工现场不满足施工消防安全防护条件

    街区经营业态更换频率较高,根据调研统计,每年平均更换率大约在20%左右。店面业态更换频率高其店面装修施工频率就高。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施工现场基本不具备防火隔离、防火保护条件,装修时使用可燃物较多,用火用电频繁,施工存在不规范现象,其火灾风险较大。人流热力程度越高的区 域,店铺租金越高,经营业态更换频率越高,更换业态重新装修越频繁,装修施工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4火灾发生风险综合评价

4.1火灾风险评价方法

    基于以上火灾风险因素分析,结合相关火灾发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和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情况,本文对该街区火灾发生风险采取以城市用地性质和功能为基础,叠加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价值、人流热力图等五项风险因素分别进行量化打分,并在空间上进行无量纲叠加,形成火灾发生风险综合分析。

4.2火灾风险风险赋值

    用地性质和功能方面,按照功能的重要性分为重点地区、一般地区和隔离疏散场所,火灾危险性打分分别为4分、2分和0分;人口密度参考相关规范和国内其他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情况,分为高、中、低等三个等级,高密度区位200人/公顷以上,打分为3分,中密度区为115-200人/公顷,打分为2分,低密度区为115人/公顷以下,打分为1分;建筑密度主要参考《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陕建发【2017】473号),建筑密度低于30%为低密度区,打分为1分,建筑密度30%-60%为中密度区,打分为2分,建筑密度大于60%为高密度区,打分为3分;历史文化价值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价值区主要包括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打分为3分,中价值区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的其他地区,打分为2分,低价值区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区的其他地区,打分为1分;人流热力图主要参考百度地图的热力图,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打分分别为3分、2分和1分。赋值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风险性则越小。

4.3火灾风险等级划分

    经组织相关规划、消防等方面专家评审,获得火灾风险等级划分结果。7分以下为火灾危险低风险区,8至10分为火灾危险中风险区,11分以上为火灾高风险区。

4.4火灾风险统计分析

   

    

    通过用地性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历史文化价值、人流热力图等因素的空间叠加分析,可以看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发生风险整体较高,其中西大街、北大街沿线和核心保护区中、南部火灾发生风险很高,鼓楼、北院门及其周边地区是火灾发生风险最高的区域。

5消防安全优化策略研究

5.1结合用地性质优化调整街区使用功能,降低局部区域人力热度

    在严格落实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严格保护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延续街巷机理,结合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划分经营、居住等功能分区,平衡业态布置,引导街区人流分布平衡

5.2根据区域使用功能实行针对性管理,分类施策;

    建议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使用功能进行普查,按照街区用地性质逐步调整街区内建筑使用功能,坚决禁止乱建乱搭、擅自装修等行为;对街区内民宿、私房餐厅等经营性场所按照公共建筑要求进行消防安全管理;逐步清理“三合一”场所;集中设施或者独立设置可燃物品仓库、小作坊等加工场所;清理液化石油气罐储存点等危险品储存使用场所;清理背街小巷堆放的可燃物,降低街区火灾荷载。火灾风险高的区域越优先实施改造,提升建筑耐火等级、消防设施水平、增强火灾扑救、疏散避难条件。

5.3结合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划分防火分区,建立防火分隔

    建议利用主要街巷和防火墙将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划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重点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立设置为防火分区,其周围设置防护隔离带;其他区域的每个防火分区占地面积宜为3000至5000平方米,每个防火分区的边界的临街墙体改造成耐火极限较高的不燃性墙体(墙体应使建筑风貌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协调。形式上可以借鉴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做法。如下图所示),并清除外墙的有可燃物的广告牌、遮雨棚等附着物,依托城市道路和绿地构建防火隔离带;防火单元内可以按照院落机理,结合现状建筑结构情况,通过改造、增设的方式,提升建筑的耐火等级。

   

5.4结合路网及街区设置,设置消防车通道。

    拆除私搭乱建和不规范的广告招牌、装饰物等,将主要街巷拓宽至4-6米以上,并保持净高4米以上的空间,形成城市道路可以通行普通消防车,主要街巷可以通行微型消防车的消防车通道体系。

5.5 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升建筑火灾防控能力

    结合城市给水系统,沿主要街巷增设消火栓;在设置消火栓有困难的地方,增设消防水池,并设置消防车取水口;在主要商业步行街的主要节点,增设微型消防站,设置灭火器材存放点;在文物保护单位鼓励增设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在较大的商业场所,建议增设自动喷水系统或局部应用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店铺,增设消防软管卷盘或消防水龙;在旅馆、民宿、商铺等建筑内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和灭火器;使用明火的餐饮店铺增设灭火毯等消防设施。

5.6 建立健全消防管理责任制体系,强化消防安全管理

    整体来看,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隐患较大,风险较高,但实施全面改造难度非常大,近期应重点强化消防安全管理,以减少火灾事故发生。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体系,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全员“四个能力建设”,积极发挥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社区微型消防站的职能,加大消防检查、巡查、全社区消防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街区火灾防控能力。

    (2)加强疏散通道与消防车通道管理,提高疏散逃生能力,保障消防救援条件。

    加强建筑内疏散通道的改造与管理;清理疏散通道中影响疏散的杂物;对不符合疏散条件的民宿酒店等建筑通过与相邻建筑共用疏散楼梯、增设室外楼梯、消防梯等措施使其满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公共建筑内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增加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加强消防车通道管理,拆除因架设电线、广告牌、堆放杂物、临时或擅自搭建等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物;禁止消防车通道停放其他车辆。

    (3)严格用火用电用气管理,降低火灾发生几率。

    建议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供电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变压器容量,更换老旧电力线路,禁止乱拉乱接电气;建设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点,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加强居住、经营用火用气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规范液化石油气、甲醇使用操作规程,杜绝火灾隐患。

    (4)加强对消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

    建立以社区为主导的消防设施管理体系,加强消防设施检查、维护,建立定期巡查、检测制度,确保消防设施有效运行。

    (5)制定完善火灾预案,加强消防演练,提升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针对街区特点,制定街区、消防单元、单位的各级消防预案,加强对全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升火灾扑救及疏散逃生能力。

6 结束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宝贵遗产,保护与发展是永远的话题,在活化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消防安全措施,希望通过以上问题剖析和措施建议能为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管理提升方面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B 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 GB 51080—2015,城市消防规划规范[S]

[3]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2015年

[4]张刚.基于空间分析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与应用——以西安为例[J].城市规划,2010(16):59-64

[5] 王晓龙,刘春凯.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0(12):50-53

[6] 惠学俭,冷启贞.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消防措施——以青岛劈柴院消防改造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02):58-61

[7] 孙宜然. 历史街区消防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规划对策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44-47